十大正规彩票网站-李靖装病不肯出征,李世民说出一人名,李靖立刻跳下床:我马上去
你的位置:十大正规彩票网站 > 新闻动态 > 李靖装病不肯出征,李世民说出一人名,李靖立刻跳下床:我马上去
李靖装病不肯出征,李世民说出一人名,李靖立刻跳下床:我马上去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58     点击次数:201

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唐朝堪称最耀眼的明星,尤其是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,为后来的盛世大唐打下了坚实的根基。

唐太宗麾下能人众多,文武双全。文臣方面,有敢于直言的魏徴,善于策划的房玄龄;武将方面,有勇猛的程咬金,守护门户的尉迟敬德和秦琼,还有智谋过人、决策迅速的李靖,他们都是唐太宗的得力干将。

李靖有次假装生病,不愿带兵打仗。李世民得知后,亲自去他家看望。李世民只说了一个人的名字,李靖听到后,立刻从床上爬起来,穿戴整齐准备出征。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内情呢?

【唐皇出征,李靖装病】

隋炀帝统治后期,朝廷腐败,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。趁着这个机会,李渊在晋阳发动起义,一路势如破竹,最终推翻了隋朝,建立了大唐王朝,自己当上了皇帝。

战功赫赫的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儿子,按照儒家立长不立的规矩,原本轮不到他当皇帝。但时局逼人,他不得不在玄武门发动政变,杀了兄弟,逼迫父亲退位,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。

这位在残酷战场上摸爬滚打、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皇位的铁腕君主,被高句丽权臣盖苏文对大唐强硬路线的轻蔑态度彻底惹恼。他决定亲自率军出征高句丽,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一点颜色看看。

打仗之前,后勤保障得先跟上。李世民很清楚粮食补给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。公元644年七月,他下令建造400艘船只来运输军粮,同时派遣两万人的先头部队,去摸清高句丽的底细。

十一月,朝廷派出四万水军,加上在洛阳和长安招募的三千新兵,乘坐三百艘战船直奔高句丽的首都平壤。陆路方面,由兵部尚书李勣和江夏郡王李道宗分别担任辽东道的正副统帅,带领六万步兵和骑兵,还有西北边疆归顺的各部族军队,共同向辽东进发。

皇帝亲自带兵打仗绝非儿戏,唐太宗吸取了过去的教训,对后方事务的安排非常细致周到,比隋炀帝要稳妥得多。

隋炀帝打仗时犯了战略错误,军事安排没好好规划,加上和后方沟通不畅,导致杨玄感在后方叛乱的消息没能及时传到前线,错过了应对时机,最终引发大祸,这件事刚发生不久。

唐太宗让最得力的房玄龄留在长安坐镇,太子李治在定州代管朝政。各地上报的重要公文,由定州到辽东一路的快马驿站迅速送到唐太宗手中,他做出决定后,再由太子把处理意见传达给内地各级官员去落实。

因此,即使唐太宗远在辽东,他对国内的大小事务依然了如指掌。

即便做了这样的布置,李世民心里依然觉得不够稳妥。

唐太宗对生病的李靖始终抱有戒心,他担心自己出征辽东时,李靖会趁机在京城养病。

那天朝廷讨论攻打辽东,李靖以生病为由请假休养。唐太宗出征前特意去李靖家看望,两人聊了会儿天,临走时李世民握着李靖的手说:"你安心养病,等我打了胜仗再来看你。"

李靖赶紧回答:“感谢陛下恩典,按理说陛下亲自出征,我理应随行,尽一份力。可惜我这身子骨不中用,以前打仗骑马留下的老毛病越来越重,怕半路出问题,反倒拖累了陛下。”

唐太宗听完,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,笑着安慰道:“别担心!你看当年司马懿,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,不照样为魏国立下大功?”

李靖一听,心头一紧,脸上却不动声色,马上从床上下来,向皇上磕头说道:“恳请皇上允许老臣随军前往辽东参战。”

唐太宗站起来说道:“太好了,咱们君臣同心协力去平定辽东,你回去好好准备一下,和我一同上战场。”

话音未落,他便领着侍从返回皇宫,留下李靖一人愣在原地,仿佛被施了定身法一般。

这时,旁边的老仆人担心地问道:“老爷,您身子骨这么弱,怎么能上战场呢?”

李靖无奈地苦笑:“事情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。皇上对我有戒心,担心他离开京城后我会生事,执意要带着我一起走,我也只能听命行事了。”

司马懿是曹魏阵营里赫赫有名的大将,足智多谋,深谙用兵之道,屡次带兵抵挡诸葛亮的北伐,一步步成为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。魏明帝曹权驾崩后,司马懿和曹爽一起受命辅佐年幼的曹芳登基,可因为曹氏家族处处针对,他干脆称病在家,闭门不出。

后来,司马懿父子抓住曹芳和曹爽外出打猎游玩的机会,发动政变除掉了曹爽。从此,司马家族逐步掌控了朝廷大权,最终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取代了曹魏,建立了晋朝。

李世民将在家养病的李靖比作司马懿,这层意思再明显不过,李靖即便真的病得起不来床,也得咬牙爬起来穿上盔甲去打仗。

贞观十八年十月十四日,李靖拖着病体随唐太宗出征。在洛阳度过春节后,次年二月,唐太宗继续北进。李靖一路带着药罐,边服药边赶路。到达相州时,他的病情恶化,已经无法承受旅途劳顿。李世民这才意识到李靖确实难以坚持,便下令让他在相州休养。

李靖在相州生病卧床,这情况跟唐太宗一开始想的不太一样。但几个月下来,太宗对李靖的病情有了大致了解,加上李靖之前为朝廷立下过大功,太宗也不想过分苛责这位老臣。

唐太宗琢磨着,只要让李靖离开京城,调到相州那个地方,就像老虎离开了山林,就算他有什么不轨的念头,短时间内也掀不起什么风浪。再说了,当时的相州刺史是他的儿子越王李贞,有李贞盯着李靖的一举一动,他也能稍微安心一点。

只要李靖对朝廷保持忠诚,就算中原发生动荡,凭借他的威望,相州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,河北一带的局势也会比较平稳,这样他就不会被困在辽东,陷入危险的境地。

【李靖太强 唐皇猜疑】

唐太宗对李靖心存戒备,背后有多重因素,一方面与李靖本人有关,另一方面也源于李世民自身的考虑。

唐朝不少著名将领原本都在隋朝任职,包括李渊自己也曾是隋朝的官员。当年李渊父子起兵反抗隋朝,攻下长安时,李靖被俘,差点被杀,多亏李世民多次劝说李渊才保住了他的性命。为了报答李世民的救命之恩,李靖从此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,立下了不少功劳。

为了彻底解决东突厥频繁侵扰边境的问题,唐太宗在贞观三年做出了重要决策。他任命兵部尚书李靖担任行军总指挥,同时委派代州都督张公瑾作为副手,统领一支十余万人的庞大军队。这支军队被分成四个主要作战部队,对东突厥发动了全面进攻。

一天晚上,李靖突然带兵突袭颉利可汗的大营。颉利可汗误以为唐朝派出了全部兵力,心里一下就没了底气。结果,李靖只用了三千轻骑兵就拿下了定襄,声威震动了整个北方,这种事以前从没发生过。唐太宗听说后,感叹道:“这下总算洗刷了当年渭水之盟的屈辱!”

颉利可汗跑到内蒙古的阴山后,想用假和谈来拖延时间,准备卷土重来。在前线指挥的李靖看穿了他的把戏,抓住大雾的时机,带着先头部队再次突袭了突厥。

深夜时分,李靖带领一万精锐骑兵,悄悄跟在前往突厥的唐朝使者后面。随后,他再次突袭了颉利可汗的大营。颉利可汗带着残余部队向北逃窜,李靖率军紧追不舍。到了贞观四年三月,颉利可汗被俘虏,强大的东突厥汗国被彻底消灭。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到长安,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欢庆之中。

没过多久,东突厥薛延陀等部落的首领们纷纷前往长安拜见唐太宗,他们一致尊称唐太宗为“天可汗”。为了庆祝这一盛事,唐太宗下令大赦天下。

李靖在东突厥之战中立下大功,得胜回朝后却遭人诬告。有人指责他在攻打颉利可汗时,没能管住手下士兵,导致突厥的财宝被洗劫一空。

唐太宗虽然下令不再追究李靖的过错,但当李靖进宫面圣时,太宗还是狠狠批评了他。李靖没有为自己辩解,只是磕头认错。后来,太宗对李靖说:"之前有人在我面前说你不好,现在我明白是误会你了,希望你别介意。"随后,太宗任命李靖担任宰相一职。

李靖当上宰相后,虽然地位显赫、生活富足,但待人谦和、为人实在,从不摆架子。后来因为打仗时留下的腿脚毛病,他上书请求辞去宰相职务,唐太宗同意了他的请求,还特别照顾他,只要身体好些,每隔两三天就可以去政事堂参加宰相们的议事。

没过多久,盘踞在青海的吐谷浑发动了边境侵略。唐太宗打算全力出兵讨伐,但朝中武将都畏缩不前,没人敢接下这个任务。于是,太宗对身边的侍从说道:“李靖还能再当一次主帅吗?”

64岁的李靖听到消息后,立即向唐太宗请战,他说:“陛下,臣虽然年纪大了,但还能带兵打仗。”

唐太宗非常高兴,立刻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总指挥,带领几万兵马分成五支队伍,迅速向吐谷浑进军。

听说唐军打过来了,吐谷浑人赶紧烧了草原,往西边逃命。李靖听了侯君集的建议,把军队分成两拨,饿着肚子也要追到底,最后把吐谷浑的首领伏允给打败了。

伏允无路可逃,仓皇逃入沙漠,最终在绝望中上吊自尽。他的儿子慕容顺在与李靖的对抗中,被李靖一枪刺落马下,随后带领全国投降。李靖取得全面胜利,带着荣耀返回朝廷。

李靖在攻打吐谷浑时,因盐泽道总管高甑生延误军期,按军规处罚了他。战事结束后,高甑生心怀怨恨,为泄私愤,竟诬陷李靖意图谋反。唐太宗得知此事后,经过调查发现高甑生纯属诬告,最终以诬告罪将他发配到边远地区。

这件事让李靖感到心灰意冷,从那以后,他就经常借口生病待在家里,不再接待任何客人,也因此有了他装病不愿带兵打仗这一出。

唐太宗刚当上皇帝时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国家。他和手下的大臣们团结一致,努力工作,很快就让唐朝社会变得稳定,生产得到恢复。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,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强大,最终实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。

唐太宗善于听取不同意见,广泛任用有才能的人,大臣们也勇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看法。君臣同心协力,共同打造了历史上著名的“贞观之治”这一繁荣时代。

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辉煌成就后,逐渐变得自负起来。他认为自己在军事、治国和外交三个方面都超过了历史上的先贤,骄傲自满的情绪日益膨胀。曾经以隋朝灭亡为警示的历史教训,也慢慢被他抛在了脑后。

贞观年间后期,曾经繁荣安定的贞观之治开始走下坡路,不再像以前那样光鲜亮丽。唐太宗在选拔官员时,也不像执政初期那样只看重才能,优先考虑品德和学识。相反,许多缺乏真才实学的贵族子弟占据了朝廷要职,他们之间互相牵制,导致朝廷办事效率大幅下降。

唐太宗一开始很欢迎大臣提意见,甚至希望大家敢于顶撞他,因此魏徵等人特别受器重。但后来,这种虚心听取建议的好习惯慢慢不见了。

可到了贞观后期,唐太宗慢慢听不进忠言了。表面上他还会装装样子,接受大臣的劝谏,心里其实根本不愿意。这样一来,朝廷里拍马屁的人越来越多,唐太宗自己也开始变得蛮横独断。

唐太宗晚年对朝臣的猜疑日益加深,尤其是在贞观末期,这种不信任感愈发强烈。他常常找借口惩罚大臣,轻的贬官降职,重的直接处死。那些原本出身低微的官员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,就连像尉迟敬德、房玄龄这样的开国功臣,也没能幸免于难。

太子被废后,李世民对长子的猜忌到了极点。原本他立大儿子李承乾为储君,但李承乾后来学坏了,干了不少荒唐事。李世民越看越不顺眼,就动了换太子的念头。

魏徵活着的时候一直坚定支持李承乾的太子身份。但魏徵去世后,李承乾因策划谋反被剥夺了太子之位,贬为平民。那些与李承乾有联系的官员也都受到了惩罚,有的甚至被处死。尽管魏徵曾是唐太宗非常器重的大臣,而且已经过世,唐太宗依然没有宽恕他,对他的家族进行了追究。

由于心存疑虑,即便李靖生病卧床,唐太宗也坚持要他上阵杀敌。如果实在无法出征,也得把他安置在自己能随时监视的位置,以防万一。

从"兔死狗烹、鸟尽弓藏"到"杯酒释兵权",这些典故都揭示了一个道理:帝王对臣子总是心存戒备。即便像唐太宗这样能文能武、功勋卓著的明君,也难逃这个规律。

乔凤岐在2010年发表的《隋唐皇朝东征高丽研究》一书中,深入探讨了隋唐两代对高丽的军事征讨。

孟庆东所著的《中华帝王将相》于2015年出版。



相关资讯